朝阳有座很特别的博物馆,你肯定没来过!
历史沿革。朝阳契约文化博物馆是中华水上古城景区打造“微博之都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今天小编带您去了解契约文化,体味每张契约背后蕴藏的故事。
朝阳契约文化博物馆位于楼北大街路东范筑先纪念馆北,是一处两进院落,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。馆内契约以实物契约和文书契约两种形式为主,仔细品读契约内容,可真实反映每个时代人们的经济收入、财产分配等状况,游客可以从中直观地了解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变化。
契约经过了漫长的萌芽期后进入了发展时期。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契约的出现要上溯到西周时期,国王常常对有功的将军或大臣赏赐土地、城池、牛马等,被赏赐者会将国王赏赐的各类物品以文字形式刻在青铜制作的鼎上,一方面向世人炫耀自己,另一方面可以传给后代。
到了战国时期,土地国有制瓦解,首先在民间出现了有关土地买卖的契约。
东晋时期,造纸技术成熟发展,竹木简的契券被淘汰,开始用纸张来代替。政府需要加盖红色官印的,称为“红契”;没有纳税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“白契”。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具有法律效力、一个不被认可。
到了北宋,社会经济出现新的繁荣景象,各地契约的形式和款式也较快地趋向统一,并一直延续到民国。
在博物馆的第二展馆中,有一份康熙十九年的卖地契,值得一看。
这件展品是康熙19年(公元1680年)3月17日的卖地契,契约保存完好,字迹清晰可辨。在这份契约文书中,明确记载了当时这笔交易的额度:“马房宅园坡下共地23顷74亩2分6厘,柳滩共宅圈坡下地14顷62亩1分1厘1毫,马房大楼一座,草房一百零十四间……共计白银834两整”。小编算了算,当时的1顷约等于100亩,坡下地14顷就是1400亩,差不多是一平方公里的面积,而整笔交易涉及到的土地面积多达3700多亩,相当于两个半多朝阳古城区的大小。
博物馆里近千件展品,是从文物部门近30年来收藏的8000多份契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,涵盖范围广,契约的种类多,年代久远,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。
补契是指原有的契约遗失,为防后患而请有关人,参与作证,重新补办契约。补办契约力保与原契一致。清后期,大部分补契还要经政府确权,以示公证。
执照是由官府核发的有效文字凭证或完纳税赋凭证,名目繁多,有地方政府按照固定的款式、内容印刷而成,包括姓名、数字、区划、开具时间等内容,因人、因地、因时而异,用毛笔填写后加盖政府印章和戳记。
换契,是因朝代更替,或者其他原因所致,将原有契约,根据新的条件,新的要求,换为新的契约,其原有内容基本不变。
博物馆内不光展出各式各样的契约,还将武训买地签契约的场景、分家场景和卖妻场景,以人物蜡像和布置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,还原历史,栩栩如生。
温馨提示
有问题想要咨询怎么办?
在线
咨询
如果你有男科问题需要免费解答?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接在线咨询,有专业医生为你解答,有什么阳痿早泄、前列腺疾病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问。